某市级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室污水处理设备升级,通过 “分类收集 + 协同处理” 的布局设计,实现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微生物等多类污染物的同步高效去除,处理后废水各项指标均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 类标准,可直接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或用于实验室生态模拟实验。
环境监测实验室每日处理的废水成分极为复杂,涵盖重金属(镉、铅、汞等)、有机试剂(苯系物、多环芳烃等)、微生物培养液等,传统设备因处理工艺单一、布局分散,难以实现多污染物同步达标。新部署的实验室污水处理设备采用 “分区收集管路 + 多模块协同处理” 的布局模式,在实验室设置 3 条独立排水管路,分别收集重金属废水、有机废水、微生物废水,通过专用管道输送至对应的处理模块,避免不同类型废水混合引发二次污染。
核心处理区的实验室污水处理设备布局针对性极强,重金属处理模块采用螯合树脂吸附技术,树脂填充量达 1.2m³,对镉、铅的截留率分别达 99.9%、99.8%;有机废水处理模块采用催化氧化 - 活性炭吸附联用工艺,COD 去除率稳定在 90% 以上;微生物废水处理模块则通过高温灭菌(121℃,30 分钟)+ 紫外消毒双重处理,确保微生物灭活率达 100%。各模块之间通过智能阀门联动,可根据不同时段的废水产生量调整运行负荷,避免能源浪费。
布局设计充分考虑监测实验的特殊性,实验室污水处理设备预留 6 个采样接口,分别设置在各处理模块的进出口,方便监测人员实时采集水样,验证处理效果;同时,设备与实验室数据管理系统联网,自动记录各模块的处理效率、药剂用量等数据,生成《月度废水处理报告》,为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支撑。此外,设备设置应急储存罐,当实验产生高浓度突发废水时,可先储存至应急罐,再通过批次处理模式逐步降解,避免冲击负荷影响设备稳定运行。
运维布局的人性化设计提升管理效率。设备设置集中控制面板,操作人员可通过触摸屏实现参数设置、状态监控、故障报警等功能;易损部件如树脂滤芯、紫外灯管等配备备用件,更换周期通过系统自动提醒,维护时间从原来的 8 小时 / 周缩短至 2 小时 / 周;设备机房采用可视化设计,通过玻璃观察窗可实时查看各模块运行状态,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运行至今,设备处理效果稳定,未出现任何超标排放现象,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