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维前的基础准备:设备与水质适配排查
设备工艺与污水成分的匹配性核查是首要任务。运维人员需先梳理实验室检测项目,明确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种类:色谱分析为主的实验室重点关注有机溶剂降解单元,微生物检测为主的实验室需核查消毒系统性能,元素分析实验室则要确认重金属吸附单元状态。建议每季度进行一次全成分检测,更新水质档案,确保设备工艺与污水成分适配。
设备关键部件的性能基线建立不可或缺。针对
药品检验实验室污水处理设备的氧化单元、吸附单元、消毒单元等核心部件,记录新设备运行初期的处理效率、能耗、药剂消耗等参数,建立性能基线。例如,高级氧化单元的 COD 去除率基线应≥90%,消毒单元的病原体灭活率基线应≥99%,为后续运维提供参照标准。
安全运维体系的搭建至关重要。制定设备运维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强酸强碱、消毒剂等危险化学品的使用规范;配备防护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在设备周边设置警示标识,严禁非运维人员操作。某实验室曾因运维人员未佩戴防护装备,在更换吸附剂时接触重金属污泥,造成皮肤灼伤。
二、日常运维核心任务:参数调控与部件维护
实时参数的动态优化是保障处理效果的关键。根据污水成分波动调整设备运行参数:当 HPLC 检测时段有机溶剂浓度升高时,将氧化单元的臭氧投加量从 3mg/L 提升至 4mg/L,反应时间延长 10 分钟;当微生物实验结束后,启动消毒单元的强化模式,紫外照射时间增加 5 分钟。通过设备的智能监测系统,每日导出水质与运行参数数据,分析优化空间。
核心处理单元的定期维护需精准到位。氧化单元每月检查催化剂活性,若 COD 去除率下降 10% 以上及时更换;吸附单元每周监测吸附剂饱和度,通过进出水重金属浓度差判断是否需要再生或更换,新型螯合树脂通常每 3-6 个月更换一次;消毒单元每季度校准紫外灯强度与臭氧发生器产量,确保灭活效果。
管路与控制系统的维护不可忽视。每日检查管路连接是否严密,有无泄漏与结晶堵塞,发现缓冲盐结晶时,启动自动反冲洗系统清除;每周清洁电气控制柜,检查线路绝缘性与接地情况,避免腐蚀气体导致电器故障。某实验室因未及时清理管路结晶,导致设备压力骤升,损坏了膜组件,维修成本达 2 万元。
三、特殊场景的运维应对:成分突变与设备故障
污水成分突变时的应急运维策略。当新增实验项目导致污水成分改变(如引入新型有机溶剂、重金属样品),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理程序:暂停设备进水,采集污水样品检测分析,重新配置处理参数;若现有处理单元无法适配,及时增加相应模块。某药物研发中心在开展新药检测时,通过应急调整氧化单元参数,成功处理了含新型降解产物的污水。
设备突发故障的快速处置方法。常见故障及应对措施包括:COD 去除率骤降可能是催化剂失效,需立即更换;重金属超标可能是吸附剂饱和,启动再生程序;消毒效果下降可能是紫外灯老化,及时更换灯管。
药品检验实验室污水处理设备的智能预警系统可提前发出故障提示,运维人员应在 4 小时内响应处置,避免超标排放。
极端天气与节假日的运维保障。冬季低温时,开启设备伴热系统,防止缓冲盐结晶堵塞管路;夏季高温时,加强设备散热,避免电气元件过热损坏。节假日期间,设置设备自动运行模式,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查看运行状态,安排人员定期现场巡查,确保无人值守状态下设备稳定运行。
四、运维效果的评估与持续改进
运维效果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处理效果 - 运行成本 - 设备状态” 三位一体的评估体系:处理效果以 COD、重金属浓度、病原微生物灭活率等达标率为指标;运行成本监测药剂消耗、能耗、维修费用等;设备状态评估部件寿命、故障频次等。每月生成运维评估报告,识别薄弱环节。
基于数据的运维优化方法。通过分析运维数据,发现设备运行规律与优化空间:若某时段药剂消耗异常升高,可能是污水浓度波动,需优化投加参数;若设备故障频繁,可能是部件适配性不足,考虑升级改造。上海某三甲医院通过数据优化,使设备年运维成本降低 12 万元,故障频次下降 70%。
运维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途径。定期组织运维人员参加技术培训,内容涵盖设备原理、污水成分分析、故障处置等;邀请设备厂商进行现场指导,重点培训新型智能模块的操作与维护;鼓励人员考取环保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升专业素养。专业的运维团队可使设备处理效率提升 20% 以上,运行寿命延长 3-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