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污水难点回顾
医院病理科污水成分复杂,含有大量病原体,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病毒,以及蛔虫卵、绦虫卵等寄生虫卵。这些病原体在污水中存活时间受温度、酸碱度、营养物质等因素影响,在适宜条件下,部分细菌可存活数周甚至数月,病毒也能存活较长时间,传播风险极高。化学药剂也是污水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醛作为常用固定剂,有毒性和刺激性,长期接触可能致癌;二甲苯用于组织脱水和透明,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此外,污水中还可能存在汞、铅、镉等重金属,汞用于特殊染色和检测,化合物毒性极强,铅、镉会对人体多个系统造成严重危害,且这些重金属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生态和人体健康。
处理要求严格也是一大难点。国家对医院病理科污水排放制定了严格标准,如《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 - 2005),对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悬浮物(SS)、氨氮、总磷、病原体等多项指标都有限值要求。医院必须确保处理后的污水各项指标达标,否则将面临严厉处罚,这对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提出了极高要求。
污水处理设备优势凸显
医院病理科污水处理设备在应对这些难点时具有显著优势。在灭菌方面,设备采用先进的消毒技术,如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等,能够高效杀灭污水中的病原体。紫外线消毒设备通过紫外线照射,破坏病原体的 DNA 或 RNA 结构,使其失去活性,消毒速度快,且无二次污染;臭氧消毒设备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分解病原体的蛋白质和酶,达到消毒目的,同时还能去除部分有机物和异味,有效降低污水的生物危害性。
对于去除有害物质,设备配备了多种处理工艺。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利用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降低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针对重金属,采用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等,使重金属离子形成沉淀或被交换去除,减少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
设备还能确保达标排放。通过精确控制处理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实时监测污水水质,根据水质变化及时调整处理工艺,保证处理后的污水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排放标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设备工作原理详解
医院病理科污水处理设备的工作原理涉及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等多个方面。在物理处理阶段,通过格栅拦截污水中的大颗粒杂质,如纱布、塑料、毛发等,防止其堵塞后续处理设备;利用沉淀原理,使污水中的悬浮物在重力作用下沉淀下来,实现固液分离,常用的沉淀设备有沉淀池。
化学处理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对于含重金属的污水,添加沉淀剂,如硫化钠、氢氧化钠等,使重金属离子形成难溶性沉淀而分离出来;利用氧化还原反应,采用强氧化剂,如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生物处理是设备的核心环节之一。活性污泥法利用含有大量微生物的活性污泥,吸附和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将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物质;生物膜法则是在填料表面附着微生物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生物膜时,微生物摄取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实际应用案例展示
云南某医院在病理科污水处理中,引进了一套先进的
医院病理科污水处理设备。该医院原有的污水处理设备老化,处理工艺落后,污水排放经常不达标,受到环保部门的关注。新设备采用 “生物处理 + 消毒” 的综合处理工艺,投入使用后,效果显著。
通过定期监测,污水中的 COD 从原来的 130mg/L 降至 45mg/L 以下,BOD 从 70mg/L 降至 12mg/L 以下,悬浮物(SS)从 80mg/L 降至 15mg/L 以下,氨氮从 20mg/L 降至 7mg/L 以下,总磷从 2.5mg/L 降至 0.4mg/L 以下,总大肠菌群数每升小于 500 个,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设备运行稳定,自动化程度高,操作人员只需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简单维护即可,大大减轻了工作负担。该案例充分展示了
医院病理科污水处理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效果,为其他医院提供了良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