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病房污水处理关乎环境安全与公众健康,严格遵循相关标准与合规要求是确保污水处理效果的关键。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国家与地方的排放标准,还需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水,如传染病房污水、含重金属和放射性污水等,采取特殊的处理规范。同时,污水处理设备的合规认证以及科学的管理措施,也是保障医院污水处理合规的重要环节。本文将详细探讨医院病房污水处理的标准与合规之路,以及
医院病房污水处理设备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与地方排放标准解读
《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 - 2005)是医院病房污水处理必须遵循的重要国家标准。该标准对医院污水中的各项污染物指标提出了严格要求,包括基本控制项目和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在基本控制项目中,对粪大肠菌群数、肠道致病菌、肠道病毒、pH 值、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悬浮物(SS)等指标都有明确的限值规定。其中,粪大肠菌群数不得大于 500 MPN/L,以防止污水中的病原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pH 值应保持在 6 - 9 之间,确保污水的酸碱度在适宜范围内,避免对后续处理设备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化学需氧量(COD)浓度不得超过 60mg/L,允许排放负荷 60g / 床位 ,生化需氧量(BOD)浓度不得超过 20mg/L,允许排放负荷 20g / 床位,悬浮物(SS)浓度不得超过 20mg/L,允许排放负荷 20g / 床位 ,这些指标的限制旨在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悬浮物,降低污水的污染程度 。
特定污染物指标方面,氨氮不得超过 15mg/L,动植物油和石油类不得超过 5mg/L,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不得超过 5mg/L,挥发酚不得超过 0.5mg/L,总氰化物不得超过 0.5mg/L ,重金属如总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银等均有严格的限值,如总汞不得超过 0.05mg/L,总镉不得超过 0.1mg/L 等 。这些指标的严格控制,有助于减少污水中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不同地区还可能根据自身的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需求,制定更为严格的地方排放标准。某些水源保护区或生态敏感地区,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COD、氨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以更好地保护当地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医院在进行污水处理时,必须同时满足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标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
传染病房污水的特殊处理规范
传染病房污水由于含有大量高致病性的病原体,其处理规范相较于普通病房污水更为严格。预处理消毒是传染病房污水处理的关键环节,在污水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前,必须进行预消毒处理,以杀灭污水中的大部分病原体,降低后续处理的风险。预消毒设施的水力停留时间不应小于 1h,确保消毒剂与污水充分接触,达到有效的消毒效果 。
常用的预消毒方法包括化学消毒和紫外线消毒。化学消毒中,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应用较为广泛。这些消毒剂能够快速杀灭污水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消毒剂的投加量和接触时间,以避免产生有害的副产物。紫外线消毒则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破坏病原体的 DNA 或 RNA 结构,使其失去活性。紫外线消毒具有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对污水的透光性要求较高,若污水中悬浮物较多,会影响消毒效果 。
传染病房污水的消毒接触时间和余氯含量也有特殊要求。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时,消毒接触池的接触时间≥1.5h,接触池出口总余氯 6.5 - 10m/L ,以确保污水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杀灭。在消毒过程中,需要实时监测余氯含量,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消毒剂的投加量,保证消毒效果的稳定性 。
含重金属、放射性污水的处理规定
医院病房污水中含有的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分类收集和专属处理。
对于含重金属的污水,如洗相室、病理科、检验室等产生的污水,应根据使用化学品的性质单独收集,单独处理。常见的重金属处理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和吸附法等。化学沉淀法通过向污水中添加化学沉淀剂,如氢氧化物、硫化物等,使重金属离子与沉淀剂反应,生成不溶性的沉淀物,从而从污水中分离出来。添加氢氧化钠可使重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添加硫化钠可使重金属离子形成硫化物沉淀。离子交换法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与重金属离子进行交换反应,将重金属离子吸附到树脂上,从而实现去除。吸附法采用活性炭、沸石等吸附剂,利用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吸附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
放射性污水主要来源于核医学科,处理原则是依靠自然衰变来降低以至消除其放射性。目前常用的处理方法是贮存衰变法,即将放射性污水排入衰变池贮存一定时间,一般为污水中最长半衰期核素的 10 个半衰期,使污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自然衰变,待污水的放射性指标达到国家管理限值时方可进行排放。工程上主要有连续衰变池和间歇式衰变池两种形式。连续衰变池适用于放射性污水产生量较大且稳定的情况,污水连续流入衰变池,经过一定时间的衰变后排出;间歇式衰变池则适用于放射性污水产生量较小且不连续的情况,污水分批流入衰变池,达到一定量后进行衰变处理 。
污水处理设备的合规认证
医院病房污水处理设备要确保处理效果符合相关标准,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合规认证与检测。设备应符合《医院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29 - 2013)等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等方面,都要遵循规范中的规定,以保证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 。
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是证明设备合规的重要依据。检测机构会对设备的处理能力、出水水质、运行稳定性等指标进行严格检测。在处理能力方面,检测设备是否能够满足医院的污水排放量需求;在出水水质方面,检测各项污染物指标是否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在运行稳定性方面,检测设备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是否能够保持正常工作状态,有无故障发生 。
设备还可能需要获得相关的质量认证,如 ISO 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以证明其在质量管理方面符合国际标准,能够提供可靠的产品和服务 。
确保医院污水处理合规的管理措施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是确保医院污水处理合规的重要手段。通过在线监测仪器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实时监测污水的水质、水量以及处理设备的运行参数。在线监测仪器能够实时采集污水中的 COD、氨氮、pH 值等关键指标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一旦发现数据异常,能够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测,对污水中的病原体、重金属等污染物进行详细分析,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
详细记录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括水质监测数据、设备运行参数、消毒剂投加量等,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措施。这些记录不仅有助于追溯污水处理的历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还能为设备的维护和升级提供依据。当发现出水水质出现波动时,可以通过查阅记录,分析可能导致问题的原因,如设备故障、消毒剂投加量不足等,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合规意识,对于确保医院污水处理合规至关重要。工作人员应熟悉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设备操作方法以及相关的标准和法规要求。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确保污水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
医院病房污水处理的标准与合规之路涵盖了从排放标准解读、特殊污水的处理规范、设备的合规认证到管理措施的多个方面。只有严格遵循这些标准和要求,合理选用
医院病房污水处理设备,并加强管理,才能确保医院污水处理的合规性,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