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消毒法
氯消毒是医院污水消毒中较为传统且应用广泛的一种方法,其原理基于氯气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当氯气通入水中时,会迅速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和盐酸(HCl)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l_2 + H_2O = HClO + HCl\) 。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这是氯消毒发挥作用的关键。细菌和病毒的细胞膜、蛋白质和核酸等结构会被次氯酸的强氧化性破坏,从而导致病原体失去活性,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例如,次氯酸能够穿透细菌的细胞壁,与细胞内的酶系统发生反应,使酶失去活性,进而阻止细菌的代谢和繁殖过程。
氯消毒具有显著的优点。成本低是其突出优势之一,氯气的制备工艺相对成熟,价格较为低廉,这使得氯消毒在大规模污水处理中具有经济可行性。在一些大型医院,每天产生大量的污水,采用氯消毒可以有效控制消毒成本。氯消毒的杀菌效果良好,能够广泛地杀灭各种常见的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对污水中的病原体具有较强的抑制和灭活能力,能有效降低污水中的微生物含量,保障消毒后的水质安全。
然而,氯消毒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缺点。在消毒过程中,氯气与水中的有机物相互作用,不仅会发生氧化反应促使有机物去除,还会发生取代反应。这种取代反应会使氯与有机物结合,形成卤化物,其中部分卤化物具有致突变或致癌活性,如三卤甲烷(THMS)等。这些有害物质若随着消毒后的污水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氯气本身是一种有毒气体,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的安全措施,一旦发生泄漏,会对周围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这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要求较高。
臭氧消毒法
臭氧(\(O_3\))消毒是利用其强氧化性来实现杀菌消毒的目的。臭氧的氧化还原电位较高,能够迅速与微生物的细胞膜、细胞质、酶系统等发生反应,破坏微生物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使细菌和病毒迅速灭活。在医疗污水一体化臭氧消毒系统中,臭氧制备机通常以空气为原料,在高压电场作用下,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原子重组后生成臭氧。臭氧能够氧化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细胞内物质外流;还能渗透进细胞内部,与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发生反应,氧化蛋白质中的巯基,使蛋白质变性,干扰核酸的复制和传播,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
臭氧消毒具有诸多优势。消毒速度快是其重要特点之一,能够在短时间内杀灭大量的病原体,相比其他一些消毒方法,大大缩短了消毒所需的时间,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臭氧在消毒后会迅速分解成氧气,不会在水中留下任何有害物质,也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是一种环保型的消毒方式,符合现代环保理念对污水处理的要求。臭氧还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不仅能有效杀灭微生物,还能降解污水中残留的有机物,去除污水的色度和嗅味,改善水质,使消毒后的污水更符合排放标准。
但臭氧消毒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臭氧发生器及其配套设备的投资相对较大,需要较高的初始资金投入,这对于一些资金有限的医院来说可能是一个较大的负担。臭氧消毒的运行维护成本也较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并且臭氧的制备需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臭氧不易储存,必须现场制备,这增加了设备和操作的复杂性。在使用过程中,臭氧的消毒效率还容易受到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的影响,导致消毒效果出现波动,难以保证稳定的消毒质量。

紫外线消毒法
紫外线消毒技术是基于现代防疫学、医学和光动力学的原理,利用特殊设计的高效率、高强度和长寿命的 UVC 波段紫外光(尤其在波长为 253.7nm 时,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最强,该波长与微生物核酸的吸收光谱高度重合,能最大化破坏 DNA/RNA 结构)照射污水,将水中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水藻以及其他病原体直接杀死。紫外线主要是通过对微生物 (细菌、病毒、芽孢等病原体) 的辐射损伤和破坏核酸的功能使微生物致死,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紫外线对核酸的作用可导致键和链的断裂、股间交联和形成光化产物等,从而改变了 DNA 的生物活性,使微生物自身不能复制,这种紫外线损伤也是致死性损伤。
紫外线消毒具有独特的特点。它是一种物理消毒方式,不会向水中添加任何化学物质,因此不会产生化学残留,不会对水质造成二次污染,保证了消毒后水的化学组成基本不变,特别适合对水质要求高的场景。紫外线消毒操作简单,一体化的设备构造通常较为简单,容易安装,小巧轻便,水头损失很小,占地少,便于医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布置和使用。紫外线消毒的杀菌范围广且迅速,在一定的辐射强度下,一般病原微生物仅需十几秒即可杀灭,能有效杀灭一些氯消毒法无法灭活的病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一些较高等的水生生物如藻类和红虫等,消毒效率高。
不过,紫外线消毒也存在一些不足。紫外线的穿透能力较弱,其消毒效果容易受到水中多种物质的影响,如酚类、芳香化合物等有机物、某些生物、无机物和浊度等,这些物质会吸收紫外线,降低其消毒效果,因此水必须进行前处理,这增加了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和成本。紫外线消毒没有持续消毒能力,并且可能存在微生物的光复活问题,即微生物在受到紫外线照射后,部分受损的 DNA 可能会在光照条件下得到修复,从而恢复活性,这使得消毒效果难以长期维持,最好用于处理水能立即使用的场合、管路没有二次污染和原水生物稳定性较好的情况(一般要求有机物含量低于 10μg/L)。此外,紫外线消毒不易做到在整个处理空间内辐射均匀,容易存在照射的阴影区,导致部分区域消毒不彻底,且没有容易检测的残余性质,处理效果不易迅速确定,难以监测处理强度。
消毒方法的选择依据
在选择医院污水消毒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污水水质是一个关键因素,不同医院的污水成分和污染程度存在差异。如果污水中有机物含量较高,可能会消耗大量的消毒剂,影响消毒效果,此时需要选择消毒能力强、受有机物影响小的消毒方法,如臭氧消毒或紫外线消毒结合预处理工艺。对于含有特殊病原体或对消毒副产物要求严格的污水,也需要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处理规模也不容忽视。对于大型医院,污水产生量大,需要选择成本相对较低、消毒效率高且能够大规模处理的消毒方法,如氯消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大规模污水处理的需求,且成本较为经济。而对于小型医院,由于污水量相对较小,可以考虑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的消毒方法,如紫外线消毒设备,其一体化的设计和简单的操作更适合小型医院的实际情况。
成本预算同样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包括设备的购置成本、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等。氯消毒的设备成本相对较低,但运行过程中可能需要考虑氯气的储存、运输和安全防护等成本,以及消毒副产物处理的潜在成本。臭氧消毒设备投资大,运行维护成本高,但消毒效果好且环保。紫外线消毒设备初期投资可能较高,但运行成本相对较低,能耗低且无需额外处理消毒副产物。医院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长期运营规划,综合评估各种消毒方法的成本效益,选择最适合的消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