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实验室污水的成分极为复杂,这是处理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难题。其污水主要包含以下几类污染物:
(一)重金属
常见的重金属如汞、镉、铬、铅等,广泛存在于医疗检测试剂、废弃医疗器械的清洗废水之中。以汞为例,某些体温检测设备和特定的医学检测试剂里就含有汞元素,当这些物品废弃或清洗时,汞便会进入污水 。重金属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们具有生物积累性,难以被生物降解,会在水体、土壤中不断累积。一旦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肾脏、肝脏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比如,长期接触含铅污水,可能导致儿童智力发育迟缓,成人则可能出现贫血、神经系统紊乱等症状。而且,不同重金属的化学性质差异较大,在污水中的存在形态和反应活性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在处理时需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大大增加了处理难度。例如,处理含汞污水时,通常需要先将汞离子转化为特定的化合物,再通过沉淀或吸附等方式去除;而处理含铬污水,可能需要先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处理。
(二)有机污染物
医疗机构实验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来源广泛,涵盖了医疗废物、生物降解产物以及化学合成物质等。像是各类药品、消毒剂、有机溶剂、培养基等,在实验操作、医疗过程中都会产生有机污染物。其中,抗生素类药物残留尤为突出,据相关研究,某些医院实验室污水中抗生素的含量达到了微克每升甚至更高的水平 。这些有机污染物若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会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导致水质恶化,使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而且,部分有机污染物还具有毒性和致癌性,如多环芳烃、芳香胺类物质,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长期威胁。另外,有机污染物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有些物质化学性质稳定,难以被常规的生物处理方法降解,增加了处理的复杂性。例如,一些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如全氟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结构,在自然环境中几乎不被降解,需要采用特殊的高级氧化技术或其他强化处理方法才能有效去除。
(三)病原微生物
污水中存在大量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它们来自患者的样本、实验室的培养物以及医疗废弃物等。像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肝病毒、结核杆菌等,都是常见的致病微生物。据统计,每毫升医疗污水中可能含有数百万个细菌和病毒 。这些病原微生物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一旦进入环境,会通过水传播引发各种传染病,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新型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污水中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这些耐药菌对常规的消毒和处理方法具有更强的抗性,增加了处理的难度和风险。传统的消毒方法可能无法完全灭活这些耐药菌,需要采用更高级的消毒技术,如紫外线高级氧化消毒、臭氧消毒等,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处理后水质的监测,确保病原微生物被有效去除。
(四)放射性物质
部分医疗机构实验室在开展放射性诊断、治疗以及科研活动时,会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从而产生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污水。例如,碘 - 131 常用于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锝 - 99m 在核医学成像中广泛应用 。这些放射性物质具有放射性危害,其辐射会对人体细胞和组织造成损伤,引发基因突变、癌症等严重疾病。而且,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各不相同,有的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这意味着它们在环境中的存在时间很长,持续对周围环境产生辐射影响。处理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污水时,需要特殊的防护措施和专业的处理设备,以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全。一般会采用衰变池储存、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等方法,使放射性物质的浓度降低到安全水平后再进行排放,但这些处理过程复杂,成本高昂,对技术和管理的要求也非常高。